宜蘭縣東澳地區
首頁 | 里海場域介紹 | 宜蘭縣東澳地區
東澳地區
宜蘭縣蘇澳鎮
粉鳥林漁港是東澳地區的主要漁港,除每年7、8月颱風季節外,每日上下午皆有定置漁業於粉鳥林漁港卸貨,也成為遊客特地前往體驗之搶魚活動。2018年漁政單位透過栽培漁業計畫,開始協助東澳灣漁業資源管理與復育。2019年透過鼓勵社區居民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課程,逐步凝聚社區共識,展開文化調查與開創社區就業機會。2021年劃設東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同時開始進行水下生態調查,於2022年繪製保育區水下地圖,2023至2024年亦持續透過水下生態調查了解保育區之物種變化狀況,並以每兩個月一次的自主水質檢測,記錄東澳北溪與粉鳥林漁港、粉鳥林秘境溪水水質與健康程度。
東澳地區的生活地景
人文地景
當地常住人口約190人,以陳氏為大宗姓氏,閩南為主要族群,當地以民間信仰為主要信仰,其中以朝安宮為主要集會場所。
產業地景
早期居民多以沿岸捕撈、牽罟捕撈方式維生,日據時代自日本引進「跨嘴苟」,即早期傳統的定置網漁法。而隨日本漁業技術的不斷改良,東澳的定置網漁業發展逐漸成熟,成為目前漁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文化地景
石頭厝,由於過去蓋房成本高,居民就地取材至河底撿石材造屋,於石材間以水泥固定搭建而成房屋建築。
粉鳥林漁港是東澳地區的主要漁港,除每年7、8月颱風季節外,每日上下午皆有定置漁業於粉鳥林漁港卸貨,也成為遊客特地前往體驗之搶魚活動。2018年漁政單位透過栽培漁業計畫,開始協助東澳灣漁業資源管理與復育。2019年透過鼓勵社區居民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課程,逐步凝聚社區共識,展開文化調查與開創社區就業機會。2021年劃設東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同時開始進行水下生態調查,並於2022年繪製保育區水下地圖。
東澳地區的里海推動
在推動東澳地區的里海過程中,研究團隊邀集東澳地區的權益關係人共同溝通規劃與實踐里海,透過田野調查、居民訪談、焦點團體座談等,以瞭解和評估當地社會與生態系統資訊,並與社區達成充分溝通。接著再透過里海環境教育與漁業公民科學家培育課程,以及社區漁業文化工作坊活動,進一步凝聚共識並發展出東澳社區參與里海實踐的方法論。
- 社會系統
面臨人口老化與青年離漁等問題,同時缺少文史調查及人才培育等資源。自2018年因栽培漁業區的成立,組織海陸域巡守隊,於2019年開始自主管理當地海洋環境與資源。此外,透過鼓勵社區居民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課程,逐步凝聚社區共識,同時爭取勞動部與文化部資源進駐,展開文化調查與開創社區就業機會。
- 生態系統
東澳地區以定置漁業為主,定置網漁獲種類約50種魚種,其中八成為常態出現的魚種,如煙仔虎、鯖魚、炸彈魚、竹筴魚等,每年3至6月有飛魚。
- 深度訪談
訪談當地關鍵人物與意見領袖,瞭解當地居民對於海洋利用與環境變遷之認知和關聯,以及社區發展現況與期待。
- 早期的東澳漁獲豐富,居民多倚海為生,隨著捕魚技術的進步、漁具的精密化,使得地方漁業衰退迅速,年輕人外流嚴重。
- 目前東澳社區的漁業以定置漁業為主,近年來政府協助地方設立栽培漁業區,居民自組海洋與陸域巡守隊,以維護當地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 巡守隊及居民對栽培漁業區能連動社區永續發展表示期待,也希望透過社區共同管理,讓社區與漁業發展更穩固,青年願意回流地方。
- 焦點團體座談
邀請產、官、學、研等單位共同參與,溝通各權益關係人對於里海概念之價值、內涵以及相關作法,以及東澳社區推動里海的發展策略,於東澳地區推動里海與構建里海場域進行交流討論與尋求共識。
- 里海環境教育課程
- 里海環境教育課程包括水質檢驗教學與紀錄、社區居民導覽解說增能、海洋生物多樣性、珊瑚礁生態解說、海洋生態浮潛體驗、東澳灣歷史故事與東岳部落文化。增加居民對於里海環境教育共識,透過浮潛觀察海洋生態資源,和利用珊瑚拓印實作課程,培力產業轉型的發展模式。
- 漁業公民科學家課程包括台灣東海岸洄游性魚類介紹、IOCEAN線上回報系統介紹、定置漁業魚種認識與紀錄實作,紮根在地居民對環境認知與關注,而居民也持續進行潮間帶與保育區的長期調查與紀錄,提高里海落地實踐的可行性。
- 產業輔導
為改善多年停滯關注地方議題的社區與居民關係,透過漁業文化工作坊,邀請社區居民共同思考與對話,齊心運用傳統技藝,重塑漁業文化。過程中社區居民投入社區工作,也開發食魚教育體驗活動,以及當地漁獲製作的魚鬆產品等。而這些東澳的文化資產,未來可以轉譯成文化傳承教案、社區產業特色等。
- SEPLS韌性評估工作坊
透過SEPLS韌性評估工作訪,盤整東澳社區「保全森川里海健康和連結」、「活用森川里海自然資源」、「發揚傳統知識結合現代科技」、「增進社區本位的協同治理」、「增進家庭生計和社區福祉」五大面向之資源與風險,並針對五大面向之20個韌性指標進行評分。評分結果顯示東澳社區在地權益關係人對「在地里山里海糧食的多樣性與實用」指標認同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