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菜園地區

首頁   |  里海場域介紹   | 澎湖縣菜園地區

澎湖內灣、菜園地區
菜園漁港
菜園濕地
信仰中心-東安宮
文化地景-蚵殼裝置藝術
蚵棚
牡蠣生產作業
關懷據點共餐服務
環保志工隊定期維護濕地及社區環境
訪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焦點團體座談會
菜園濕地生態及潮間帶生物觀察
海洋環境教育及棲地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
潮間帶經濟性資源調查與保育實作
環境教育及產業輔導活動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菜園地區

澎湖縣馬公市

澎湖縣菜園地區倚靠馬公內灣,東連興仁里,西接石泉里,北毗東衛里,南臨馬公內港,面積為2.339平方公里。菜園社區地貌豐富,地形特色為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北側有犀山座落,東西有如雙臂的龜山、蛇山環抱,三座小山丘圍繞著菜園里,阻擋澎湖冬季特有強勁的東北季風,海流較平緩,有利於漁民在內海作業,近年逐漸發展為海上箱網養殖及牡蠣養殖漁業。社區範圍的菜園濕地是地方級濕地,面積約100公頃,涵蓋自然與人的多樣性溼地型態。

菜園地區的生活地景

人文地景

菜園地區南臨馬公內港,西臨菜園濕地,當地老年人口約佔18%,居民以黃姓為主,早期由泉州遷移至此,以民間信仰為主要信仰,以東安宮為主要信仰中心。

產業地景

早期以務農和沿岸漁業、潮間帶撿拾為主, 1973年始因政府倡導牡蠣養殖政策,居民逐漸轉往牡蠣養殖為主,目前當地牡蠣產量占全澎湖近7成,加上海上平台業者進駐,朝向休閒漁業與觀光發展。

文化地景

文化景觀包含漁港邊蚵殼裝置藝術創作,為近年來居民利用廢棄蚵殼所製成之大型藝術裝置。

菜園地區的里海推動

在推動菜園地區的里海過程中,研究團隊邀集菜園地區的權益關係人共同溝通規劃與實踐里海,透過田野調查、居民訪談、焦點團體座談等,以瞭解和評估當地社會與生態系統資訊,並與社區達成充分溝通。接著再透過里海環境教育與漁業公民科學家培育課程,進一步凝聚共識並發展出菜園地區參與里海實踐的方法論。

  • 社會系統

面臨人口老化與青年外移等問題,缺少文化傳承與人才培育等資源。2020年始社區開始進行長者關懷服務等工作,並成立志工隊,定期巡視維護菜園濕地及社區地景,提升在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同時透過宣導要求業者將牡蠣殼、廢棄浮桶帶回來置於岸上,減少環境汙染及扁蟲孳生,更思考廢棄蚵殼再利用等議題。

  • 生態系統

菜園以牡蠣養殖及箱網養殖為主,箱網養殖以石斑魚及海鱺為主要魚種,岸邊有魚塭養殖白蝦、石斑魚及海鱺,當地以牡蠣養殖及水產品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

 

  • 深度訪談

訪談當地關鍵人物與意見領袖,瞭解當地居民對於海洋利用與環境變遷之認知和關聯,以及社區發展現況與期待。
1. 早期菜園的牡蠣養殖環境佳,隨著內灣環境汙染、扁蟲孳生,為降低扁蟲蟲害,牡蠣養殖勞力增加且產期拉長,產業經營不易,使得青年人口外流,漁村永續面臨挑戰。
2. 近年社區透過宣導環境保育理念,牡蠣及休閒業者開始進行漁業廢棄物回收,居民會利用牡蠣養殖產生的廢棄蚵殼作為裝置藝術創作及學校教學教材。
3. 目前社區成立志工隊,自主定期巡護菜園濕地及社區環境,當地期望透過提升環境教育意識,營造發展為宜居的社區,進而轉型觀光產業。

  • 焦點團體座談

焦點團體座談邀請產、學、研等單位共同參與,共同探討漁村永續發展的途徑,凝聚社區共識以及深化鄰近組織的夥伴關係,於菜園地區建構里海場域交流討論與發展策略。

里海環境教育規劃包含菜園濕地潮間帶觀察、海洋環境教育、棲地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圖卡解說及實地觀察菜園濕地範圍及生態,分享與討論潮間帶觀察及生態環境保育等議題,此外,介紹臺灣海域及澎湖周遭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及檢測研究,以及養殖漁業產生之海洋廢棄物對於生態環境之影響,培力居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

  • 里海環境教育課程

●里海環境教育課程包含菜園濕地潮間帶觀察、海洋環境教育、棲地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圖卡解說及實地觀察菜園濕地範圍及生態,此外,介紹臺灣澎湖周遭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及檢測研究,以及養殖漁業產生之海洋廢棄物對於生態環境之影響,培力居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
●漁業公民科學家培育課程包含水生資源監測案例及網站介紹、潮間帶經濟性資源調查與保育實作,帶領居民瞭解公民科學家定義價值,以及分享水生資源監測案例與操作方式,並實地前往菜園濕地進行生物觀察,逐步建構社區志工隊的生態監測與紀錄的實際行動。

  • 產業輔導

透過環境教育及產業輔導活動,鏈結在地居民、漁民及休閒業者共同參與,解說菜園海洋環境、牡蠣養殖現況,體驗海上平台導覽行程,納入環境保育、地產地消、在地產業共生議題,讓在地居民瞭解環境教育及休閒產業經營模式,未來可以轉譯成社區導覽產業特色。

本網站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計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