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漁業關鍵字小辭典:
Draft animal 與 working livestock 可被翻譯為「役畜」,皆指被用於勞動工作的動物,如在農漁業、運輸等活動所使用之牛隻或馬匹,而 draft animal 則更強調以力量拖曳、拉動農具或漁具之功能。
這些動物在人類歷史中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即使在現代,於某些地區或特定文化中仍有非常特別的作用。以下將為大家介紹比利時「馬背捕蝦」傳統文化,一同認識在海景中,人類與動物如何和諧地進行生產活動!
(一)馬背捕蝦活動緣起與特別之處
早年在比利時、荷蘭、法國北部以及英格蘭南部等海岸地區,貧困的農民會騎馬到海岸捕蝦,補充食物來源,起初人們以人力拖拉漁網,後來改用騾子,再後來則使用能夠承載更大、更重負荷的工作馬匹。
據說目前世界上只僅剩比利時之東敦克爾克(Oostduinkerke)保存本項捕蝦文化騎手身穿全套的防水衣並駕馭著馬匹,這些馬匹側腹綁著網框,在約浸沒頸部的海水中跨著步伐,拖著寬大的漁網沿著海岸行進。這項傳統曾在歐洲廣泛流行,如今卻幾乎消失殆盡,東敦克爾克的居民堅持保留馬背捕蝦文化,讓其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地居民現金不以捕蝦牟利,但這種珍稀的文化具表演性質,吸引大量遊客造訪東敦克爾克海岸,因此本項表演成為這個小鎮的一大特色。
(二)享受表演的漁夫與漁獲用途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在地成立委員會執行表演活動,馬背捕蝦在每年四月到十月間上演,單次約吸引 200 名觀眾。在一次的表演中, 漁夫 Gunther Vanbleu 在海灘上整理漁獲時對媒體法新社表示 : 「和馬一同在海中工作、捕魚捕蝦的體驗非常有趣」 。而表演當天捕獲的蝦並不對外販售,而是提供數十個家庭烹煮,維持最初這項文化提供漁民基本生活機能的本質。
(三)氣候變遷對馬背捕蝦文化的影響
Gunther Vanbleu 表示,過去幾年他觀察到海水溫度有些微上升,也看到有其他動物、物種來到東敦克爾克海灣」,他也猜測若水溫變得過高,蝦群在 30、40 年後會移向更冷的水域,但目前仍先專注於本項表演活動的經營。
大家認識完本項文化是否感到很有趣呢?其實!在臺灣也有人力與動物協作,一起在沿海地帶進行生產活動的景致,也就是彰化芳苑鄉的「潮間帶海車採蚵」 文化!
依彰化縣政府農業處提供資訊,2020 年正式依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海牛採蚵文化登錄為彰化縣第一個「傳統知識與實踐」的無形文化資產,但因畜養與人力問題,現今僅存海牛為數不多,加上當地漁民普遍使用鐵牛車進行作業,因此延續此文化也成為挑戰。目前相關部會已協調專家商議改善方式,如探討海牛畜養技術,以及發展觀光延續文化之可能,我們也將持續關注相關文化保存行動之後續發展!
參考資料:
https://www.geo.tv/latest/572397-shrimp-fishing-on-horseback-saves-tradition-along-belgian-coast
https://agriculture.chcg.gov.tw/03bulletin/bulletin02_con.aspx?bull_id=392079
#臺灣里海 #役畜 #draft animal #working livestock #比利時 # Belgium #東敦克爾克 #Oostduinkerke #馬背捕蝦 # Shrimp fishing on horseback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intangible heritage #彰化芳苑 #海牛採蚵 #文化資產保存法 #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 #氣候變遷 #里海精神 #放眼國際中的里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