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媒體發達的現代,我們隨身所攜帶的手機就有照片、錄影等記錄功能,而在我們為生活留下影像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影像能夠成為環境變遷、物種遷移的客觀見證,並非科學家及研究學者,卻能夠直接在生活中實踐科學,也就是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與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的由來。
研究學者 Vanessa Pirotta 發現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水域有一群罕見的布氏鯨(Bryde’s whale)棲息於此,與其他季節性遷移的鯨魚不同,但現有的觀察資料有限。為了以更加多元的證據觀測布氏鯨的活動,因此除了科學家的觀察結果之外,Vanessa Pirotta 與研究團隊透過社交媒體 Facebook、Instagram 和YouTube 上的影像,包含無人機拍攝的影像和賞鯨團的照片,觀測到布氏鯨竟然友前所未見的進食和「衝浪」行為,這項研究的結果以有助於保育工作,保護在澳洲海域中仍然鮮為人知的布氏鯨們。
在提供影像的民眾,也就是公民科學家的協助下,研究學者們觀測出布氏鯨所出沒的棲地型態、進食方式等各項行為表徵。其偏好較溫暖的水域,又被稱為「熱帶鯨魚」,棲息於熱帶或亞熱帶海域。
研究在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七個淺水區與深水區,共記錄 27 次布氏鯨的覓食行為。在離岸環境中,布氏鯨通常會進行「側衝」捕食——牠們會向前衝刺並翻到一側,然後張開嘴吞食獵物,而在淺水區(shallow),無人機影像也顯示布氏鯨的新型態進食行為:他們會在不到 10 米深的水域中「衝浪」 ,張開嘴在水面上滑行許久 , 用波浪動能來捕食魚群 , 緊靠海浪線處進食,因此學者們稱此行為為 「淺水區浪線捕食(shallow water surf feeding)」。
Vanessa Pirotta 指出公民科學家和社交媒體的分享,對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至關重要:「鯨魚科學家並不多,我們無法單靠自身力量。透過社交媒體和公民科學家的奉獻,我們得以利用這些非常龐大、且未開發的數據源來記錄,使珍貴的資源不被埋沒。」公民科學家與研究學者為布氏鯨活動提供關鍵的觀察與數據,作為政府制定保護布氏鯨政策之依據 , 使這項可愛的生物在澳洲海岸重要生物區域內受到保育,安心棲息。
#臺灣里海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家 #澳洲 #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 #昆士蘭州 #Queensland #布氏鯨 #Bryde’s whale #淺水區浪線捕食 #shallow water surf feeding #里海精神 #放眼國際中的里海故事